机器人产业迎来竞技热潮,南北技术路径分化
2025 年,中国机器人技术发展呈现出独特的景象,运动竞技热潮席卷而来。从马拉松赛事到格斗比拼,再到足球赛,各类机器人赛事如火如荼地开展。这些赛事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是技术练兵场,极大地推动了运动控制算法和硬件性能的快速迭代,使得 AI 自主决策能力显著提升。
在技术发展方向上,南北企业展现出不同的侧重,呈现出 “南拳北腿” 式的差异。南方企业多聚焦于灵活、精准的控制技术,以适应复杂多变的操作场景;北方企业则更侧重于强大动力和稳定性的硬件研发,满足重载、恶劣环境下的作业需求。
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稳居全球第一梯队,专利数量占全球三分之二。随着具身智能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行业前景一片光明,预计到 2031 年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大关。

科技巨头强化 AI 布局,Meta 收购 PlayAI,谷歌拿下 Windsurf 核心团队
科技巨头谷歌和 Meta 于近日同日出手,强化自身在 AI 领域的布局。Meta 完成了对语音 AI 初创公司 PlayAI 的收购,收购完成后,PlayAI 团队将全面整合至 Meta AI 业务线。这一举措有望进一步提升 Meta 在语音交互、智能助理等领域的技术实力,为用户带来更智能、便捷的体验。
谷歌则以 24 亿美元的高价拿下 AI 编程公司 Windsurf 核心团队,在与 OpenAI 的竞购中脱颖而出。Windsurf 在代码生成、智能编程辅助等方面拥有先进技术,谷歌此次收购将助力其在软件开发、自动化编程等领域取得更大突破,巩固在 AI 编程领域的领先地位。

我国首套国产 LNG 冷能发电装置发电量突破 1100 万度
我国首套国产 LNG(液化天然气)冷能发电装置在宁波绿能港传来捷报,累计发电量已突破 1100 万度。这一成果意义非凡,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 6160 吨,植树约 34.1 万棵。该装置由中国海油旗下企业精心研发运营,标志着我国在 LNG 冷能发电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清洁能源利用和碳减排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展现了国产化装备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

我国交管专属警用无人机应用系统发布,已在多地试点部署
我国正式发布交管专属警用无人机应用系统,目前已在大连、无锡等 6 地开展试点。该系统兼容性强,可与主流无人机适配,具备自动巡航、违法识别及远程处置等强大功能。它能实时分析 16 类交通违法情况,识别准确率高达 82.7%,还拥有机巢自动控制、违法信息自动上传等便捷功能,日均采集违法事件 237 条,成功实现了无人机交管业务全流程闭环管理,将为交通管理工作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精准的执法。

2025 第四届中国(赣州)永磁电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举行
7 月 12 日,2025 第四届中国(赣州)永磁电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成功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西理工大学校长葛世荣指出,发展永磁电机产业需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注重人才培养,加强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加速关键矿产领域科技成果转化,拓宽江西省关键矿产应用渠道,提升下游产业链水平,服务江西关键矿产万亿产业创新发展。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秘书长韩毅表示,学会将发挥组织、专家资源和平台优势,持续培育好该大会,搭建高水平学术与产业交流平台。近年来,赣县区(赣州高新区)聚焦钨、钴镍锂、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链,打造了特色产业集群,落地多个科创平台,构建了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永磁电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隆基绿能叠层电池研发成果连续发表于顶级学术期刊
晶硅 – 钙钛矿叠层太阳电池因有望突破单结电池效率极限,成为全球先进光伏技术研究热点。隆基绿能研究团队通过与双面纹理化的异质结晶硅结合,实现开路电压接近 2.0V,认证效率高达 34.6% 的晶硅 – 钙钛矿串联叠层太阳电池,相关成果于 2025 年 7 月 7 日发表于《Nature》。此前,隆基绿能联合其他团队开发新型有机自组装分子,使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效率和稳定性上取得显著进展,成果于 2025 年 6 月 26 日发表于《Science》。隆基叠层团队通过三篇顶级文章公开核心材料和工艺,展现校企合作模式,为构建中国叠层电池产、学、研、用良性生态贡献力量。

青海首批本土产 3D 打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
东川工业园区企业天域(青海)科技创新有限公司成功获得青海省首个致力于骨科领域 3D 打印的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多个 3D 打印骨科医疗器械顺利下线。目前,3D 打印产品个性化增材制造截骨导板、医用个性化骨科手术导板、个性化增材制造骨模型,已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红十字医院使用并获得好评。这些产品具有高度个性化、精准可视化和可操作性等核心价值,医生可基于患者数据打印精确骨骼模型,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并模拟操作。此次 3D 打印骨科医疗器械的成功下线,标志着东川工业园区在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方面迈出坚实步伐,是园区布局生物大健康、医疗康养产业的生动实践。

“新红专” 轮开启国产智能航运破局之路
在智能航运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全球首艘集智能研究与教学实训于一体的 “新红专” 轮备受瞩目。该船由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与大连海事大学联合打造,总投资约 1.8 亿元,2018 年立项,2024 年 7 月交付使用。船长 69.8 米,型宽 10.9 米,排水量 1480 吨,设计航速 18 节,可搭载科研人员 5 人、学生 30 人。船艏半封闭式造型降低迎浪冲击,船艉预留科研平台空间。其全流程数字化设计平台缩短设计周期约 30%。
“新红专” 轮具备态势感知、航行决策、自动避碰与船岸信息交互一体的智能系统,取得中国船级社最高等级 i – Ship 智能船级符号,具备自主航行等多种能力,配备多传感器融合系统及智能决策模型,实现全天候环境感知与辅助决策,构建 “船岸一体、人机共融” 控制新模式。在海南近海试航中,完成模式切换与精准靠泊。其搭载的 “自由度” 气象导航系统结合海宁电子海图,为航线优化与气象避险提供支持。2025 年 6 月 16 日,“新红专” 轮从大连启航,开启近 4000 海里航程,7 月 2 日起在多地向公众开放,让人们沉浸式感受中国智航魅力。

北京卫星制造厂申请超快激光加工工业机器人末端执行器专利
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申请了名为 “一种面向超快激光加工的工业机器人末端执行器” 的专利(公开号 CN120286848A,申请日期 2025 年 03 月)。该末端执行器包括 3D 振镜模块、法向调姿模块等多个部分,能与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利用机器人柔性拓展超快激光加工尺度,通过多传感器融合实现末端精度定位,提高大尺寸范围内加工精度,实现卫星大型复合材料结构高精度、低损伤加工。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成立于 1959 年,以仪器仪表制造业为主,有多项对外投资、招投标项目,拥有丰富的商标、专利信息及行政许可。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